丘山先生

永忆江湖归白发,欲回天地入扁舟

“神童”张居正的赶考生涯

看一篇有关科举的文章,无意间看见了老张,有点兴奋。内容没什么新的八卦,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,普遍说顾璘送给江陵犀角带是在江陵十六岁的时候,但据江陵自己说是在十三岁的时候,一直感觉这里有点矛盾,不知道明史是不是记错了。还是说老顾送了两次两次都是腰带?真的是没别的东西送了吗?感觉从身上解腰带送给别人这种事情很容易误会啊2333。《明史》中的原文为:十五为诸生,巡抚顾璘奇其文曰:“国器也!”未几,居正举于乡,璘解犀带以赠,且曰:“君异日当腰玉,犀不足溷子!”其中十五为诸生有误,老张十二岁就中秀才了,这个十五应该是指嘉靖十五年。

原文如下:

“神童”张居正的赶考生涯

  科举的三级考试,录取不同功名的士子,考试时间也不一样。县试的时间不固定,各县自行确定时间,通常考试前一个月由县署发通知。县试虽为小考,却是科举的入门考试。没有考中秀才,就没资格进行第二场的乡试。没有考中的秀才,即便到了80岁仍然是童生。

  县考之前,先要在县学教官处报名,必须有禀生作保,如果没有禀生作保人,那就不能参加考试。报名之后,教官再派一位禀生作副保,没有副保也不能参加考试。

  当然,如果未中秀才,还有一种变通的方法可以参加乡试,即入国子监(国立大学),成为监生(监生又有举监、贡监、荫监、例监等多种)。

  明代中兴名臣张居正,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他12岁。这一年,他在湖北荆州府参加县试,并考中秀才。年仅12岁便一举而中秀才,这在荆州府引起轰动,张居正名声大振,人称“江陵才子”的湖广学政田琐还专门对张居正进行了面试,让他写一篇题为“南郡奇童赋”的文章。

  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张居正原名张白圭,考前荆州知府李士翱做了个梦,梦见老天给他一个玉印,吩咐他转交给一个孩子。考试当天荆州府点名时,第一个恰恰是12岁的孩子张白圭,与知府梦中所见相同。于是,李士翱将张白圭的名字改成张居正,期望他能像梦境里一样,成为国之栋梁。

  嘉靖十六年(1537年),13岁的张居正从荆州去武昌参加乡试。

  乡试一般三年举行一次,而且和会试相隔一年,形成的格局是:乡试在子、卯、午、酉年(1537年正是丁酉年),会试则在丑、辰、未、戌年。乡试的时间一般在八月九日、十二日、十五日三天进行。

  张居正已是声名在外,这一次很可能高中举人的,不料却被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拦了一把。顾璘是著名的文学家,少负才名,其才华与当朝的文坛代表何景明、李梦阳不相上下,他也被称为“金陵四大家”。

  顾璘认为一个13岁的孩子中举会导致自满,打消他的上进心,对张居正的未来发展不利。因此,他主张给张居正一点挫折,使他更能奋发。顾璘便对监试的御史说:“张居正是一个天才,早些考中举人,原没有什么不可,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,等到才具老练了,将来的发展更不可限量。”

  乡试结束后,湖广按察佥事陈束对张居正非常欣赏,极力主张录取,但是监试的御史想起顾璘的吩咐,又竭力拒绝。最终张居正在这届乡试中落榜。

  三年后,16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了乡试,顺利考中了举人。恰巧这年顾璘在安陆(今湖北安陆市)督查,张居正特意前去拜见顾璘,顾璘告诫张居正要做伊尹、颜回(伊尹是初年著名的丞相,颜回是孔子七十二位学生中最杰出的一位)那样有远大抱负的栋梁之才,而不是只做一位少年成名的秀才。说完,顾璘还将束带赠给了张居正。

  后来张居正在《与南掌院赵麟阳》书牍中说曾提到这件事:“仆昔年十三,大司寇东桥寇公(按——顾璘,号东桥居士),时为敝省巡抚,一见即许以国士,呼为小友。每与藩臬诸君言:‘此子将相才也。’又解束带以相赠。”

  张居正对顾璘也非常感激,张居正曾这样说:“自以童幼,岂敢妄意今日,然心感公之知,恩以死报,中心藏之,未尝敢忘。”

  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,23岁的张居正参加会试。会试考三场,明代在二月九日、十二日、十五日三天(清代在三月九日、十二日、十五日三天)。会试发榜后十天,举行殿试。明代在三月十五,清代则在四月二十一。殿试由皇帝主持,陪考人员都是朝廷重臣。

  张居正的会试成绩并不理想,成绩排在第一百六十名,殿试后取为二甲第九十名进士。不过,幸运的是,在随后的庶吉士考选中,张居正通过考选,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。当时,翰林院没有实质性行政事务,但地位却很高。自明朝中期起,“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”。在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后,隆庆元年(1567 年),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,入值内阁,由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。张居正最终兑现了顾璘对他的期许,在吏治、边防、财政等方面采取改革措施,救明王朝于危亡之中。

  需要指出的是,从宋代开始,会试后,要经过殿试才能真正取得进士身份。这与宋代的科考案有关。宋代初年,发生过科举舞弊案,有才学的举人未被录取,水平低下的举人却被录取为进士,一位叫徐士廉的落榜举人,击登闻鼓,引起宋太祖赵匡胤重视,宋太祖调查后发现主考官李昉舞弊,宋太祖又在宫殿内亲自复试195名考生,原先录取的38名进士只有26人合格。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,能起到复查的作用,此后殿试作为科举的重要一环被正式确定下来。

顺便附一下《与南掌院赵麟阳》中提到赠犀带这事的原文:仆昔年十三,大司寇东桥寇公,时为敝省巡抚,一见即许以国士,呼为小友。每与藩、臬诸君言:“此子将相才也。”又解束带以相赠曰:“子他日不束此,聊以表吕虔意耳。”一日留仆共饭,出其少子,今名峻者,指示之曰:“此荆州张秀才也。他年当枢要,汝可往见之,必念其为故人子也。”仆自以幼童,岂敢妄意今日,然心感公之知,思以死报,中心藏之,未尝敢忘。

【我们老张是一个多么知恩图报的人呐2333同样是姓张,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?(对我就是在说某D)】

咳,有小天使说到里边“殿试后取为二甲九十名进士”的问题,老张当时的名次是二甲第九名,老张所在那一科二甲共录九十人,本着尊重原文的理念我就不改了。

评论(6)

热度(30)

  1.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